许昌的历史见证:被盗数次的苏太常茔,葬着名臣苏继欧
在许昌城西南的榆林乡榆林村西一公里处,沿着榆林至椹涧公路北侧的土岗上,有一座雄伟而庄严的古墓——苏太常茔,也被当地民众称为“苏吏部坟”。这座墓葬是苏继欧的安息之地,苏继欧是明代著名的忠臣,历经了波澜壮阔的一生。
苏继欧,名继欧,字文默,来自明许州苏桥(今许昌)的苏家。作为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弟弟苏辙的十四代孙,苏继欧在明神宗万历年间中进士,并担任了吏部考功司郎中的职务,负责对各级官吏的考核、评定和升降。根据史料记载,苏继欧不仅有出色的行政才能,还在职场上保持着刚正不阿的风骨。曾写下“七尺躯担名节忠义,一片心质天地鬼神”这样的对联,表露出他无畏权势、忠诚正直的抱负。
苏继欧一生致力于政务,勤政爱民。他不仅致力于社会发展,还在石梁河修建了一座桥,方便百姓通行,后人将所在村庄命名为苏桥村。如今,桥梁遗址、苏家花园以及太湖石等遗迹依然存在,成为这位历史人物的见证。
展开剩余74%然而,苏继欧的命运在明熹宗天启年间发生了巨大的转折。宦官魏忠贤在这一时期掌控朝政,权力横行、肆无忌惮。魏忠贤常以诬告为手段,迫害忠良。苏继欧因始终不屈服于魏忠贤的暴政,拒绝参与其派系,最终成为其政治打压的目标。天启六年,苏继欧因病回乡休养,魏党见此机会,立即向熹宗进谗言,诬告苏继欧“假病辞职,结党生事”。昏庸的熹宗信以为真,命锦衣卫缇骑前往苏桥捉拿苏继欧。然而,面对即将到来的危险,苏继欧深知冤屈无法辩解,便决然以死来保全家族的安危,选择自缢结束了自己的生命。
这位忠臣的死,令无数人为之痛心。苏继欧虽死,却以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名节和家族的清白。遗体被锦衣卫带走后,因遭受割头的侮辱,家人痛心疾首,竭力将其安葬。由于头颅遗失,家人请巧匠铸成金银铜铁四个头,将金头安置在遗体上,其他三个分别安置在木制的身躯上。葬礼当天,百姓纷纷前来吊唁,送别这位正直的英雄。奇怪的是,四个棺材同时从四个方向出发,直到日落时分,棺材才归于苏继欧的安息之地。
这座墓葬最终安置在许昌西南的榆林乡土岗上,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,正坐落在熊耳山的余脉东南坡上,地势雄浑,被古人认为是风水宝地。传言苏继欧的金头遗体就葬于此,而墓地的选址正是为了追求最佳的风水与庇佑。
随着时间流逝,苏继欧的冤屈得到了清洗。明朝崇祯年间,魏忠贤终于被彻底铲除,苏继欧的名誉得以恢复。崇祯皇帝亲自为他恢复了官职,并赐予“吏部太常寺卿”的名号,并命人在苏继欧的墓地进行修复。墓冢重新修建后,冢高七米,周围种植松柏,墓前的神道更是气势磅礴,两旁对立着石马和石羊,威武庄严。墓碑矗立在龟座之上,碑文清晰铭刻着“吏部太常寺卿苏(讳)继欧正公之墓”字样,见证了这位名臣的英名。
墓地修建后,苏继欧的家族为确保墓地的安宁,特意安排李姓家人举家迁至墓旁,代为看守,并为他们提供了几十亩土地作为生活保障。李姓家族世代忠诚守墓,久而久之,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村落,这个村落后来被称为“小岗李”,至今依然沿用这一名字。
然而,经过近四百年的风雨,苏太常茔的墓地经历了多次摧残和掠夺。民国时期,墓碑、石马石羊等遗物已基本毁坏,1969年墓地再次被盗掘,遗留下的只有被破坏的墓室和一些祭祀用具。根据当时的考察,墓内还遗留有石桌、陶瓷祭具及若干遗骨,然而并未发现完整的头颅。墓室的穹顶也被破坏,留下了两个大洞,显然,这座墓曾多次遭遇盗掘。如今,墓地只剩下遗址,苏继欧的金头和珍贵遗物早已无存,墓地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愈发显得珍贵与遗憾。
尽管如此,苏继欧的忠诚与正直依然在许昌这片大地上熏陶着人们。他生前坚持原则、忠君爱民的精神,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心中,成为许昌乃至整个颍川地区人民的文化遗产。
发布于:天津市
